Search

【請珍惜還會應約的朋友(Part 4):下次下次,下次大概已不可以了】

我很討...

  • Share this:

【請珍惜還會應約的朋友(Part 4):下次下次,下次大概已不可以了】

我很討厭別人說「下次」、「一定有機會嘅」、「再約丫」,這到底是婉拒的藉口,還是根本無心裝載?每次聽見這些說話,總覺得不如罷了。

若對方是婉拒還好,若是對方根本有興趣,就是因為懶、因為無心裝載、因為不想下決定,不斷下次下次,你自會覺得更沒趣。

我從來都不相信一切會有下次,既然已立定決心做一樣事情,為甚麼還要「下次」,難道下定決心真有那麼難嗎?為甚麼總要答你「好呀,下次丫」,那麼,到底是「好」還是「下次」?「下次」的意思,是下到甚麼時候?然後,五年後大家再次見面,這個「下次」還未完成得到。

從來到說,作為一個旅人、看慣人情冷暖的人,總每次約會都會當作是最後一次見面,你永不知道那個人一轉身會否就是永別、會否因為甚麼誤會從此各不相干、會否因為完結了一份工作一個合作,就此沒有藉口再相見,更悲情的是,一個轉身可能就是陰陽永隔,有些事情何不當機立斷的答應,還得要「下次」?

就如同分享過多次的旅遊景點--在還沒有疫情時,像冰島的冰川才不斷縮小、像秘魯馬丘比丘人流人流愈來愈多,已不像往昔、像埃及獅身人面像因為風化模樣已開始變樣,你還相信「下次再去」,可以看到一樣的景色嗎?

這個疫情,大概很多人都會明白了,世間沒有那麼多個「下次」。

一班朋友約去旅行了十年,永遠都下次下次,終於這一年約成了,這個「下次」就真的要「下次」了;我們約好過,要一班好兄弟好姊妹來趟單身旅行,最後到全部人的小寶寶都已幾歲,我們的單身旅行還沒有實現;

你跟朋友相約好要讀個甚麼課程,但對方總是「好忙好忙好忙」,約了五年後對方終於有空了,一個疫情令這些課程暫停營運超過半年,對方又再次「忙」了;

你跟舊同學約個聚會個飯局,不如去某某人氣餐廳吧!對方總有千百萬個理由表示自己沒空,原來有人一年365日沒有一個晚上會有空,待對方終於有空、終於「齊人」了,「下次」的聚會竟不能同桌晚飯,限聚令下要四人,甚至兩人,終於,又變成了另一個「下次」。然後,過了沒多久,那間餐廳因為疫情支撐不了結業,那些永遠都「下次」的人,永遠都是最感可惜的人:「唉點解約到佢執咗都未約到架?」

然後,這個「下次」,就沒「下次」了。

所以,有時候不是離群,與其無止境等待對方的下次,不如自己去做。

明白人愈大,有時候真的會太繁忙,或不能一時間決定一件事,但我倒寧願你「已讀不回」,也好比每次都說「下次下次」,「下次丫」、「有機會丫」,其實只不過讓你有個藉口拖延、不把責任背上身,倒不如直說「冇興趣」、「唔去喇」、「你哋去先啦」。模稜兩可的答案,比「已讀不回」更不負責任。

更別說那些「下次」了幾年都在「下次」的人,絕無誇張,這些人在身邊大有人在。

在某群組中,有人介紹了某某火鍋店超美味,天寒地凍不如一起吃,結果一個限聚令落實,大家都不想在圍板中火鍋,還有那個他又表示自己一年365日都要OT,宵夜才勉強有空,結果這個「下次」,終於「下次」到晚上十點餐廳都要關門。當大家都不斷被無數個「下次丫」、「限聚令冇咗我哋總有機會去食嘅」、「好呀,下次齊人再去啦」時,有個朋友終於忍不住直接私訊你:

「屌,我哋兩個去啦,好耐冇見喇,等佢班人戇鳩鳩約到世界末日都未約到!」

「好呀,幾時?」

「就聽晚啦!」

「就咁話,聽晚見!」

然後,無懼「火鍋群組」,有時候兩個久久沒見的朋友聚會,把酒言歡,可能比一班無心裝載、話不投機的人更自在。

歌仔有得唱:「下次下次,下次大概可以」
我寧願相信:「不要相信一切有下次」

珍惜那個還會應約的朋友,更要珍惜那個應約之餘,無需三催四請、「下次下次」才會應約的朋友。

頭三集「請珍惜還會應約的朋友」可看留言連結。

圖片:攝於日本三重縣橫山展望台

📣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你的支持是我的原動力。請給點心意,給小弟寫更多好文章,歡迎透過payme課金以作支持🥳:https://payme.hsbc/jackyhei
或使用QR code:https://bit.ly/3a9wOzy
或透過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感謝各位支持,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有意者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https://bit.ly/3dRuUWu

【IG請follow】www.instagram.com/travelerwithmovie


Tags:

About author
大學曾在世上最快樂的地方實習一個暑假後,從此愛上旅遊,浪蕩澳洲一年,其後當過旅遊記者,遊歷了超過25個國家、近250個城市,到過五大洲後,願有天能涉足南美洲與南極洲。 現為Freelancer,如有興趣合作或活動邀請,歡迎到Facebook inbox留言或email至[email protected]。 Biography: 2017: Japan (Sanyo, Sanin, North Kyushu), Taiwan (Taipei, Keelung), China (Wuhan, Jingzhou), US (Seattle, Los Angeles), Canada (Banff National Park, Jasper National Park) 2016: Iceland (Southern Part), Denmark (Copenhagen, Helsingør, Dyrehave), Norway (Oslo), Lithuania, Latvia, Estonia, USA (California, Chicago), Canada (Toronto, Niagara Fall), Japan (Shikoku, Osaka, Kyoto), China (Huangshan, Quanzhou, Shanghai, Wuxi, Hainan), Australia (Queensland, South Australia) 2015: Romania, Bulgaria, Macedonia, Albania, Montenegro,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roatia, Slovenia, Italy (Venice), Poland, Singapore, China (Xianmen), Taiwan (Penghu), Japan (Wakayama, Hyogo, Osaka, Kyoto) 2014: Indonesia (Bali), China (Hangzhou, Suzhou, Changzhou, Yangzhou, Nanjing, Qingdao, Yantai, Jinan), USA (California, Nevada, Arizona), Japan (Hyogo, Nara, Osaka, Kyoto) 2013: Taiwan (Taipei, Yilan), China (Shanghai, Beijing, Chengdu, Leshan, Emeishan, Jiuzhaigou, Huanglong), Thailand (Phuket) 2012: Australia (Working Holiday at Queensland, South Australia, Northern Territory, Western Australia, Tasmania), Malaysia, Singapore 2011: China (Qingdao, Jinan, Taishan) 2010: Egypt, India, Switzerland, Liechtenstein, Taiwan (Kenting, Kaohsing, Chiayi, Alishan, Taipei) 2009: USA (New York, Washington DC, Orlando, Miami), China (Chongqing, Wuhan), South Korea (Seoul, Busan) 2008: China (Beijing, Tianjin) 2007: Hungary, Slovakia. Austria, Czechoslovakia 2005: Germany, Taiwan (Taipei) 90s-2004: Japan (Kyushu, Hokkaido), South Korea (Seoul, Jeju), China (Guangdong)
深信「故事」是旅途上最珍貴的東西,從別人的故事拼湊出自己的一套,做個有故事的旅人,也歡迎有關澳洲working holiday的問題及討論 合作可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 IG: travelerwithmovie
View all posts